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教学/ 训练试题

训练试题

宜宾市一中高2013级2015--2016学年上期第九周历史训练题

来源:本站原创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3日

2013级高三上历史科第8周考试题

命题人   吴春燕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2.汉初儒生叔孙通曾向刘邦建议:“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由此可知其

A.支持郡国并行                                      B.建议恢复周礼

C.倡导独尊儒术                                     D.主张儒法融合

3.《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对于农、工、商、虞(从事山林水泽行业的人),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材料表明司马迁

A.认为政府应平等对待农工商虞               B.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商业行为

C.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             D.肯定了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 

4.唐朝铨选制度下,获得出身的途径,除了科举外,还有门荫、流外入流、军功授勋和其他杂色入流等,无论何种出身,要出仕任官,都必须经过吏部的铨选:即使是任满持选的前资富,在重新出任职事官时,也同样需要经过铨选考试。材料说明铨选( )

  A.有利于按道德标准选拔人才         B.体现了考试选拔官员的原则

  C.使政缋成为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    D.实现了科举与出仕任官的统一

5.苏轼认为“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渴公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此古今之通患也。”据此分析实施“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A .克服人情干扰,选拔德才兼备者为官   B .能够克服人情干扰与规则约束的矛盾

C .扩大统治墓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规则过于僵化,难以选拔有才者为官

6.《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一文中指出:“整体而言,中国的城市化历史是从两个层面逐渐展开的,即以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和以市镇为核心的农村城市化。”中国历史上“两个层面”的城市化划分最恰当的时期是

A .隋唐时期     B .唐宋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7.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A .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B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C .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事物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8 .对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两部宪法文件实践结果差异的原因是

① 中国封建主义根深蒂固,崇尚专制  ② 美国有着民主的传统,崇尚法制

③ 《临时约法》忽视了人民的权利    1787年宪法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④

9.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 .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古希腊的“文明”内涵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

A .小国寡民   B .城邦政治   C .直接民主   D .轮番执政

10.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a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1.文艺复兴 … …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 …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这里面“独特社会”的含义是

A .工商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        B .罗马天主教会势力日渐衰落

C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纷纷兴起  D .人们热衷于追求理性、民主、自由

12.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 6万英里。出现兴建铁路的热潮的原因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    B .巩固国防的需要

C .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D .开发边疆的需求

 

备用题.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士地贵族利益而颁布了《谷物法》,规定国内市场的小麦价格每夸特低于80先令时,禁止外国谷物输入;1846年英国政府废除了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这一变化( )

    A.提商厂谷物的价格水平                  B.增加了普通群众的负担

    C.有利于降低工业品成本                  D.保证了土地贵族的利益

二、非选择题  52

13(2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城乡关系,从国家机制看,城市高高凌驾于乡村之上;但从经济看,城市并未能获得独立运行的生命机制… …。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斌,调集劳役,一般却少向乡村提供产品,… … 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一一摘自 《 中华文化史 》 (上)

 

1)、材料一中,“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 3 分)依据材料指出这种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 4 分)

 

 

材料二   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商业繁盛,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远距离背叛的结果。明朝中叶以后出现的商帮和江南市镇群落,正是在白银成为通货和计价标准的形势下发展超来的。当时,欧洲人的东来,刺激和吸引东南沿海的商人到南海诸岛国自由贸易,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商人的贸易,均用银钱易货。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通过丝——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1/3的白银,总数达到2亿两。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繁荣,加速经济的白银化。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背景。(8分)

 

材料三  1493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第二年开始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85%和黄金产量的70%来自于拉丁美洲。其中超过80%的白银运抵欧洲,而欧洲又将其中40%运往亚洲。除此之外,留在美洲本土的仍有20%运抵亚洲。中国在这三百年间,共计输入白银6万吨。           ——德烈·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四  明清之际从外域流入中国大量白银,种类繁多。而清代中期(1780年)以后主要是前期的本洋(西班牙银元)和后期的鹰洋(墨西哥银元)。外国标准化的银币在中外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逐步改变了中国的货币体系。短暂而迅猛的白银外流使中国脆弱的银本位制度不堪其负,中国的社会和政府都不得不对这样的白银外流做出了巨大的反应。而这一切又都进一步说明了外国白银,特别是银元在中国的至关重要的地位。
           ——
公一兵《17801880年间中国白银出入的变化及外国银元之地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近代以来美洲白银的流向状况。造成美洲白银这样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4)导致材料四中中国短暂而迅猛的白银外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巨大的反应指什么?(4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述统计图选自南京师大精品课程《人文地理》教材

 

比较表一、表二,提取有关人口变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予以说明。

 

15、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改革时间

汉武帝币制改革

第一次(前140年)

汉武帝鉴于货币不一,长安铜产不足,下诏厌“四铢半两”,改铸重量较轻的“三铢”币,然钱贱物贵遂废。

第二次(前136年)

因“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衣食皆仰给于官府……

商贾多积货逐利,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武帝罢废“三铢”,

大量铸“半两”币以解燃眉之急,引发民间私铸、盗铸风潮再起,货币真假难辨,物价腾涨,社会经济再度陷入混乱。

第三次(前127年)

始造币值昂贵的白金币和以白鹿皮为质的皮币,新铸“三铢”投入流通。白金币值昂贵,皮币流通不便,新“三铢”郡国私铸,弊端难除。

第四次(前115年)

下诏“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五铢钱。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入三冒。”又令“索天下商贾征重赋……”五铢钱为专司铸造,币质上乘,式样划一,不易被盗磨。至此,汉武帝币制改革终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