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校园快讯

校园快讯

高中课改: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来源:本站原创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5日

高中课改: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  伍小兵 余祯银 

 

20109月,四川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法制观念、公德意识、理想价值、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终身学习、身体心理、生活方式等作了全面规划,对课程传授、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作了全面要求。对于有理想的校长来说,可真是盼来了实现其教育理想的春天。

● 教育理想和现实的悖论

教育理想,简单地说,是指教育所要达成的目的与境界,就是人们对美好教育的追求与向往,对优质教育的设计,对以人为本教育的科学计划。理论上讲,在新课程背景下,校长应该以其教育智慧和教育实践追求这样的教育理想,尽管这样的教育理想不会百分之百地实现,但追求教育理想的教育实践过程,一定会让学生快乐学习,幸福生活,全面成长。当然,校长也会从中收获无穷的快乐与幸福。

然而,教育的现实又如何呢?现实所关注的就是一张试卷,就是一张试卷的成绩,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正确的理想与残缺的现实的悖论就此更加明显的凸出,极端的命运从哲学典故中得以昭示:

一位住在高山上的德行很高的长者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是现实主义者,另一个是理想主义者。一天,他对两个徒弟说:你们应该到距离这里很远的海边去学会生存。由于路途遥远,我给你们准备了两样东西,一是一筐鱼,可以边走边吃,一是一张渔网,有了它到海边后就可以靠捕鱼生存。为了考验你们,你们可以从中挑选一样东西。于是,现实主义者挑了鱼,他边走边吃,顺利地到了海边,但因为没有捕鱼工具,无法生存,不久就饿死在海边。理想主义者挑了渔网,他想最重要是将来要生存下去,但还没走到海边,于是,饿死了。

只有理想没有生命,只有现实亦没有生命,校长们该做怎样的抉择,才能不让我们的教育没有生命?

 ● 教育理想和现实的缓冲

高中课改的价值预设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行动逻辑:必然关注学生的发展,必然关注学习领域或范围的选择,以尊重学生的天性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必然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而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必然提出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主题。这样的行动,对于在现实教育或传统教育中如鱼得水的校长来说,无疑需要蜕变,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其痛苦,在课程改革的实施层面便充满了迷茫与困惑。其迷惑的挣扎在于,教育理想的实现,体现于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体现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何等壮丽的事业,值得去付出生命!而教育现实的理想,体现于每位学生的考试成绩,结果体现于政府社会的高度评价,这是多么贴切的期待,同样令人垂涎欲滴而追求。

在如此纠结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作为最直接的实施者的校长,应该怎么样去面对应付?在这个如此困惑的课题面前,校长们有没有更好的选择?也许教育者的良知才是最好的选择。

何为教育良知?有学者指出,教育良知是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对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是在履行教育职责时体现的高度责任感,及对自我教育行为的道德调控和道德评价的能力。

事实上,许多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作为校长,就是在没有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时候,同样是有朴素的、甚至是自觉的教育良知的,怀着崇高的教育理想,充满仁爱之心,关心学生。

尽管校长们面对了很多现实的诱惑,但几乎所有的校长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良知。因为所有具有教育理想的校长都明白,教育理想的实现和教育现实的冲突,最终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教育良知成为了校长们在教育理想和教育现实之间有效而理智的选择。

● 教育理想和现实的结合

哲学典故的延续是:后来,这个长者又收了两个徒弟,他把前两个徒弟的故事告诉了他们,又拿着这些东西让徒弟挑,结果两个徒弟在进行选择之后,走上了合作的道路,那就是理想和现实结合了起来,结果他们不仅走到了海边,而且他们有了生活的保障,并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理想是必须的,但理想只有和现实结合才有实现的可能。在当前实施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在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穿行,校长们就必须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点。

1.在新课程对教师的理想要求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之间寻求平衡点。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课程角色应该是连接课程、平衡课程、发展课程和评价课程。但现实是,多数教师只有课程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角色意识,只有有效教学观念而没有有效学习观念,这必然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断送课程改革的目标。校长必须面对教师的现实状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想要求,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强化培训、观摩先进、教师沙龙、教学竞赛等活动的开展,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2.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之间寻求平衡点。新课程改革要求变革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状态。而现实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主宰课堂的惯性思维,使他们难以在短时间变革教学行为。校长必须正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低效的学习方法,以教育的智慧与能力,努力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之间寻求平衡点,典型课例研讨、规定格式修习、导学学案研发等也许是有效的办法。

3.在新课程教学评价与追求升学率之间寻求平衡点。新课程要求建立的理想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制度,评价原则是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方式是综合性的,要求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但现实是,如果学校没有升学率,就会成为社会、政府、家长和学生评价的低分获得者,这必然给新课程改革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校长应将升学率纳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框架中进行思考,在新课程教学评价与追求升学率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人才观念调整、特长升学培育、职业教育疏导等应该是可行的道路。 

(来源《教育导报 201012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