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对外交流/ 友好往来

友好往来

宜宾市一中校友烈士录

来源:本站原创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9日

宜宾市一中校友革命烈士录(之一)

    (不完全资料)

   张培爵

    


    张培爵,字列武,隆昌县人,同盟会员。1908年任叙州府立中学堂学监,后任重庆府中学堂学监。辛亥革命时,在渝率众首难,宣布独立,成立重庆蜀军政府,被推蜀军都督。旋成都尹昌衡等独立,成渝两方军政统一,又被推任副都督。后解职赴京,发现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网罗羽翼,倒行逆施,阴谋恢复帝制。张培爵极为愤怒,遂联络京、沪等地同志,组织“血光团”谋诛叛逆,不幸被袁世凯杀害。

     孙炳文

    孙炳文(1885—1927),字浚明,南溪县人。八岁丧父。得其兄资助,去叙府崇报寺读预备班,后考入叙府中学乙班读书。读书期间,他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经常接触社会。他在作文中经常流露愤世嫉俗的情绪,指斥社会的不公,因而屡遭国文教员的训责。1908年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他刻苦学习,寒暑假也不回乡,学习成绩名列全班之冠。由于他敢在课堂上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又因参加京、津等地激进青年组织的“铁血团”,竞被学校开除,他只得到保定高等学堂插班暂读。1911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京师大学改名北京大学,校长严复,亲自调阅了孙炳文的试卷,认定其品学兼优,反封建精神值得赞扬,应当恢复学籍。因此,孙炳文得以重回北大读书。北大毕业后,担任《国民日报》总编辑,经常撰文痛斥袁世凯篡权复辟的罪行。1913年,抱着教育兴邦的思想,回乡兴办教育(其问,曾回母校叙联中任教)。1918年,孙炳文投笔从戎,到靖国军朱德旅任参谋(后任军法处长)。“五四”运动后,孙炳文与朱德在泸织读书小组,学习《新青年》以及《天演论》等书刊。1922年,孙炳文与朱德准备出国考察,行前,在上海拜访了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对二人非常赏识,寄以厚望。年底,二人到达欧洲,由周恩来介绍二人入党。1923年,孙炳文回国工作。不久,因工作需要,又与刘鼎再赴柏林,途经莫斯科,听取了斯大林的报告。1925年回国,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兼任广东大学教授,参与确定了有关黄埔军校政治部的工作原则,起草了工作方针。革命军北伐,孙炳文调任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1927年4月,调他去武汉就任军事委员会总务兼军事厅长。4月l2日,上海发生反革命政变,孙炳文在赴武汉途中被捕,20日凌晨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监狱密林处。

    孙炳文是我党早期杰出的政治家、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在追求革命、投身革命的过程中,孙炳文数次离乡、两度出国,几经险困。他因奋励学习而成绩名列前茅,为关心劳苦大众而创办夜校,为振兴中国而投资从戎,身居要职而精勉勤政,面对谣言而处之泰然,领枷受刑而不改尊严。在与朱德相遇相知直至1927年牺牲的十多年中,一同护国讨袁,一同探讨真理、读书学习,一同到上海寻党,一同造访孙中山,一同远涉重洋,一同入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亲密无间的挚友。当朱德听到孙炳文被反动派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密林的噩耗时,放声大哭,悲痛至极。曾被孙炳文誉为“戎马先生”的郭沫若,也作《怀亡友》以志悼念。周恩来,邓颖超将其遗孤视为己出。1945年,党的七大”为死难烈士开追悼会,朱德亲自撰文,高度评价了孙炳文战斗的一生。解放后,在上海龙华展出了孙炳文生平事迹,供群众瞻仰学习。

熊懋修

    熊懋修,富顺人,原尚志学堂乙班学生,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四川保路同志会宜宾分会负责人。19l1年8月,叙联中学生梁贡三等六人上街演说,散发传单,详述保路理由,被清兵逮捕,此事发生,全城骚动,市民、学生涌入府衙请愿,要求放人。熊懋修与请愿群众一起。从府衙头堂直涌入三堂。知府只得释放被捕的学生,但请愿人群不散,知府竟下令开枪,死伤数人,熊懋修当即中弹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