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2014级2015-2016学年上期《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来源:本站原创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5日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2014级2015-2016学年上期《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设计人:廖春               审核人:刘涛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本课题分为两框题。

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渊源干流厂源流出现行长,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4)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6)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对中华古代文化的辉煌和近代的衰微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文化正再创辉煌的现实意义缺乏理性思考。

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①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②教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  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调查法、访问法、探究法、讲授法、实例教学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知道文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见证;懂得如何再创中华文化辉煌。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我国一些传统文化现象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初步懂得从我国的文字和史书典籍中收集、整理和提炼中华民族文化信息的能力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地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我国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难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激发学生发展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途径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导入复习:[来源:学,科,网]

       今天是12月22日,当清晨我们睁开眼睛见到第一亮光时,世界末日的谎言不攻自破,但它却标志着以天文数学盛极一时的玛雅时代的终结。纵观人类的文明史,不由得心生感慨 当古埃及的文化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当古印度的史迹成为底地尘封绝缘的神秘印记,当古巴比伦的智慧湮没于遗族的统治下而在世界的东方,古老的中华文明也经历了万世沧桑,潮起潮落,但却依然吐着醉人的芬芳,在世界文化宝藏中大放异彩。今天我们走进中华文化,领略华夏神韵。

一、 中华文化

     过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深入感受我们的民族文化,首先从纵向上认识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 古代辉煌的历程

      我们一起来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历程   

      看书63页   思考  各朝代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及成就

      学生回答 殷周(起源)──春秋战国(雏形)──秦朝(促进)──汉朝(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清(面临冲击)

 成就   殷周有古色斑斓的青铜器、甲骨文;春秋战国的群星闪耀百家争鸣共同完成中国思想的奠基礼,杰出人物有孔子、老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还有屈原、名医扁鹊,著名诗篇有《诗经》与《离骚》;秦朝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秦陵兵马俑、修筑长城;汉代儒家学说的至尊地位;秦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的问世、张衡的地动仪,表明中国的科技水平走在世界前列;高亢充满青春气息的圣唐之音:京杭大运河;龙门石窟;敦煌壁画;唐诗歌、书法艺术,这是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近5万首;唐朝发明了火药;理学、宋词、北宋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宋代航海已普遍使用指南针;元曲、故宫、明清小说、民间绘画。龙腾东方──春秋景色──战国风云──秦汉气象──隋唐情韵──两宋文章──元明清遗风,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始终显示出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

过渡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就像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一样,你会用什么样的词来描绘我们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奔流不息、绵延不断、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来源:Zxxk.Com]

  2、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何以见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哪些见证?,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提出问题: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方言众多,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来源:Zxxk.Com]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第64页内容,

①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

地位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当出国旅游、留学,当你说出一口流利的汉语,写出一手漂亮的方块字时,大家就知道一般情况下你就是中国人。汉字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标识身份。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材料:甲骨文是我们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西周时代和春秋时代,人们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金文。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文字统称为大篆。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把文字统一为小篆。相传隶书是秦代程邈创造的。到东汉末年,人们在隶书的基础上略加改进,形成了沿用至今的新体字——楷书。此外还有两种文字——草书和行书。

请哪位同学向大家简要介绍汉字的出现和发展过程?

演变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意义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汉字被一些邻过国借用,形成了特有的汉字文化圈。公元一世纪,汉字逐渐向境外传播。北至朝鲜半岛,东至日本,南至越南。在汉字传入之前,这几个国家都没有自己的官方文字。汉字传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他们就用汉字记录语言。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汉语借词。日语中的汉语借词占到了日语全部词汇的55%。如中国、米、书、疾病。[来源:学科网ZXXK]

过渡  逐步为各国热崇的中国汉字在国内又面临各种尴尬

第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一种带有时代文化色彩的语言——网络语言,正在被青年人所热情演绎。诸如“美眉”、“PK”、“粉丝”、“玉米”、“凉粉”等等;但这种语言却让家长和老师们很头痛,因为他们常常对孩子随口蹦出的“语言”而不知所云。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很可能会带来汉语的革命,有人认为这只能污染汉语言文字。对此,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学生 讨论

师 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的变迁总会催生一些新的词汇,这不奇怪。但是新的词汇和新的语言习惯应该是科学规范的、健康有益的,而不应该是怪异的甚至是低俗的。语言是社会现象,适用领域范围有基本要求,如今的网络语言中的怪字、错字层出不穷,对日常用语的规范性造成一定伤害。这对模仿力强、辨别力弱的青少年的成长是不利的。我们常说语言作为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是维系民族文化的血脉。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保持语言的纯洁和规范,都是重要的。

第二 :有人认为:汉字书写复杂,主张“汉字拼音化”甚至有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道理。

 生:(略)

 汉字拼音化那将意味着中国文化的中断。秦文汉赋,唐诗宋词,一旦改成拼音文字,那还能读吗?再说,中国人的姓名也没有什么意思了,“立早章”和“弓长张”没有区别了。拼音文字只能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横排,汉字有横向的;也有竖向的;还有框形结构和屏障结构的,其中绝大部分是形声字,一半表意,一半表音,中国历史悠久,古今语音变化很大,但是商周的古文我们现在仍能读懂,这不能不归功于汉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汉字内涵丰富,不仅表音,而且表形、表意。余光中是学英文的,但是一直认为中文是最美的,他说:英文或者西方语言主要是拼音,汉字象形的成分比较多,所以譬如你写个雨字,中间四点就好象有那个感觉,你看到笑字,好象有一个人的笑脸,哭好象有一个哭的脸。

 教师:汉字内涵丰富,不仅表音,而且表形、表意。表形如“山”,表意如“和谐”、“存在”。

 教师:在今天,我们了解世界需要掌握各国文字,但汉字才是我们的根。汉字以它特有的艺术告诉我们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教师:教材P64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汉字书写了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三 汉字成语被错改

      衣衣不舍  无所胃惧  痔在必得   咳不容缓    天尝地酒    乐在骑中

      对于这样的串改,恐怕老祖宗给我们留的词语愿意都丧失。

过渡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着自己的辉煌与苦难,也为我们留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第二个见证──史书典籍。

②、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史书典籍

教师:你知道的史书典籍有哪些?

 生:《史记》、《春秋》、《论语》、《汉书》、《资治通鉴》、《左传》、《战国策》、《续汉书》、《竹书纪年》、《后汉书》……

 教师:多不多?(多!)不胜枚举。

 还有《二十四史》,像《史记》,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跨越了三千多年。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教师:可见,我们的史书典籍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规模大,存留丰,为世界所仅有。

 教师:我们为什么能编撰这么多的史书?

 生:相传我国夏商时期就设置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了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下来。

 教师:最正气的史官是谁?

 生:司马迁。

过渡 我们认识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问一个为什么?

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问 除了汉字和史学典籍对中华文化的存传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什么因素?

生  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强大的包容性。)

师  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含义 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道教是我国东汉晚期形成土生土长的宗教。约在公元1世纪,诞生于南亚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佛教作为外来的,与儒、道异质的文化,在经过彼此冲突、相互融合后,约在公元四五世纪的东晋时代,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此后中华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大脉络,共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所以在古代中国,儒、佛、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为什么佛教能够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道教尊奉老子为教主,道德经是其信仰的经典,在道观进行宗教活动;佛教信仰释迦牟尼,佛经是其信仰的经典,在寺庙进行宗教活动。道教和佛教都教人积德行善,但道教是现世报,就是说你的今生就可得到报应,佛教是来世报,就是说你的今生为来生打基础。)

 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份。明清的西学东渐。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利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秦汉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秦汉时期,由于中外交通,中国大规模地吸取了外来文化,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印度文化沿着丝绸之路流入中华。同时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

作用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表现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是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第一、对外域文化,能敞开胸怀,批判吸收。

在中国古代,儒、释(佛)、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

即使是近代,大批热血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学习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互相驳难,却又互相吸收,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体现了总揽百家的思想。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各种思想能够共存,相互吸收。

第三、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

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

盛唐时期“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法曲》)。首都长安更是“胡化极盛一时”。

过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师:如果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你最愿意回到哪个朝代?最不愿意回到哪个朝代?请给出你的理由。

 访问学生(略)。

 教师:走过了古代的辉煌,历史的车轮驶入了让人伤心的近代。忘不了圆明园中燃起的侵略之火,圆明园在哭泣,中华文化在哭泣,我们祖先几代人的努力付之东流;我们的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等2万多件躺在大英博物馆里;3万多件古董在法国的枫丹白露宫;我们3000人参与纂修,前后历时三年的《永乐大典》问世以后,正本去向不明;美国的博物馆收藏着艺术品中最珍贵的《乾隆皇帝和11位妃子肖像》;王园渌(敦煌国宝的发现者兼出卖者)为了那一点少得可怜的钱,把我们的国宝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的送到了国外;斯坦因(敦煌国宝的最大盗墓者)他们回到国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时时激起如雷的掌声。他们的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

教师: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生:痛心、难过、悲愤

 教师: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如此的灿烂辉煌,为什么近代遭遇了这样的命运?如何改变这种命运?

3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探究:痛定思痛,中华文化为什么会衰微?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P65探究——忆一忆,17、18世纪的世界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相当部分外国人对汉语的热情,似乎更多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与好奇,注重的是中国的“过去”。如何有效地增强中国现代的独特魅力,这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要有效地增强中国现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必须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生:(1)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内因与外因,说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结论:  国家衰落决定文化衰微

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过渡:我们古代文化灿烂辉煌;近代文化逐渐衰微,历史的车轮又转过了100多年,那么在今天,在当代我们中华文化在繁华与衰弱的起伏之间又将何去何从呢?

课本 66页 

(2)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有体现时代性。

过渡:前面我们从纵向上认识了我国文明圣火,千古未见,唯我无双,下面我们从横向上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引言)在外国人心中 她是茶叶,她是瓷器,她是泰山,她是长城,她是北京太和殿,她是西安兵马俑

在中国人心中 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是大禹,他是皇帝,她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她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同学们,她到底是谁?

是啊,是我们的祖国,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外国有吗?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为china ,因为只有我们有china ,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 首先体现在他的独特性,既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板书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起步,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

[课件展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商人手中《孙子兵法》

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

文豪歌德

问:从外国人的眼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什么位置呢?中华文学艺术有何魅力让外国为之倾倒呢?接下来我们看看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①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②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③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引导过渡]刚才我们品味中华文学艺术的味道,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

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课堂探究:选择你最熟悉的一项,谈谈自己的见解,与学们交流共享。

◇探究提示: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它们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

过渡  人们常说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入乡随俗 说明了不同地方有不同风俗文化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来源:学#科#网Z#X#X#K]

阅读课本 69页   文化区域性的原因    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

学生回答

(1)原因 

(不同区域文化关系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造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地域辽阔的中华大地有哪些典型的区域文化?(诸如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以两湖为中心的荆楚文化,以山东为中心的齐鲁文化,以山西为中心的三晋文化,以陕西为中心的关中文化等等。又如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贵,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的心境。

  过渡  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3、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56个民族56朵花,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问题探究](1)说说满族文化为中华文化作出的贡献(例如:旗袍,萨其玛)[来源:学科网]

(2)你知道其他民族的服装 舞蹈和乐器吗?请表演

[学生活动]说民族特色的文化,表演民族服饰[来源:Zxxk.Com]

[提示]蒙古的舞蹈奔放,豪情,爽朗流畅;苗族的舞蹈,质朴,浓郁,风情再现;新疆的舞姿自由舒展,绚丽而精彩;彝族的铜鼓舞柔和而细腻;藏族的舞姿宗教色彩浓郁,长袖善舞;高山族的舞步简单而尽兴;

朝鲜族跳舞是轻快,典雅,动中有静

如朝鲜族的筒箫、哈萨克族的冬不拉、高山族的鼻箫、维吾尔族的手鼓、满族的八角鼓、傣族的象脚鼓、瑶族的长鼓、藏族的手抓鼓 蒙古族的马头琴,哈萨克族的柯布斯等。

[老师总结]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同时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都是民族的瑰宝中华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终上所述。绚丽多姿的区域文化,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不仅增添了中华文化的亮丽色彩。而且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既相互碰撞、交融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来源:学_科_网]

(3.)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学生回答

①.中华文化同根同源同心,各民族、地域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②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

[老师总结]:中华之所以为中华,已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他章显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中华文化的力量  精神力量   力量之源[来源:Zxxk.Com]

本课小结:

1.本课宏观把握捷径:本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首先分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具体原因、表现;然后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如古代的文学艺术、科技和不同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从而深层次地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全貌。

2.把握本课主干知识,构建知识大树,系统掌握全课内容,并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堂巩固[来源:Zxxk.Com]

【例1】(09江苏卷20)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这充分说明 ①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    ④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例2】(09福建卷32)2008年6月18日,中国邮政发行了《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和邮资封。在《海峡西安建设》特种邮票中,有俩枚以“闽台缘博物馆”和“湄洲妈祖”为题材,展现了“闽台关系”地缘近、血缘奈、文缘深、商缘广和法缘久的特点。“五缘”显示了闽、台文化之间

①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②相互交融,相互借鉴

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例3】(09天津卷11)《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上述材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答案】D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二十六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唯有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的原因有哪些?(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②史书典籍,是中华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当代中学生应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①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④正确区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提高文化鉴别能力。⑤正确处理好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布置作业   篇子

板书设计 学生归纳